教学管理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本科生 > 正文

成都医学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15-11-05 浏览量: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理念、目标与教育模式

     医学生人文素质是指医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医学生自身的潜在性、发展性特点,发挥医学生主体的内在潜能,以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对人文精神普遍忽视,因此,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复归,是时代赋予医学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教育部、卫生部2009年联合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及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我们认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坚持“以生为本、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和批判性思维,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协作精神,培养信息管理和社区管理能力,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具备、人文精神得以塑造、人文行为得以养成。为实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我们探索、形成了“思想·心理·行为”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即以知识育人为主导,以心理相容为基础,以人文行为养成为归宿。这一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是对客体化模式的超越,充分反映了当代医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与发展的规律。

     二、完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教学仍然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医学人文课程的构成如何与医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文素质密切相关,同时也必须考虑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相容性。医学生人文素质应包括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为此,我们设计了我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体系,并于2009年开始实施。该课程体系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显性课程,一类是隐性课程,突出医学与人文交叉课程在显性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医学文化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沟通学五门核心课程的重要作用(具体构成见下表)。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构成表(2009年列入教学计划)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基础课程

核心课程

拓展课程

第二课堂

人文环境平台

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国家规定该四门课一共14学分,252学时。主要在一、二年级进行。

医学文化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沟通学,该5门课程为必修课,每门课2个学分,合计10学分、180学时。主要在二、三年级进行。

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美学、医疗文书写作、行为医学、公共关系学、医学人类学、社会医学、社交礼仪、临终关怀、大学语文、电影欣赏、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其它人文课程。该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其中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确定3门课程为限定选修课(4.5学分)。另外,学生选修公共人文课程的学分不得低于3学分,合计135学时。

校园文娱活动

校园体育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

人文学术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办学理念

学风校风

校容校貌

标志性建筑

其它人文硬环境

基础课程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素质的总体要求,解决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人的问题。

核心课程立足于对医学双重性质性质的认识,帮助医学生深刻理解医学的社会人文内涵,认识医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高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心理素质、医学行为选择决策能力,强化医学生的法律意识。

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医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思维和鉴赏能力,陶冶情操,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审视医学,使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隐性课程旨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学生掌握在显性课程中无法感知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教师讲授所难以培养出的兴趣和追求科学的精神,使医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加强显性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品味

    为切实提高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方法、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入手,不断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术基础,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品味。第一,打造精干教学团队。一方面,我们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和教师的意愿和选择,按照最优方案组建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技能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第二,编写特色教材。为配合我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特色教材的编写。如我校教师编写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医学文化教材——《医学文化概论》,为《医学文化学》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第三,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我们借鉴域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中逐步推广PBL、讨论式、案例式和“情景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其次,不断加强课程网站建设,现已实现六门课程(3门医学人文核心课程、3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模拟试卷、案例资料、课程录像、医学人文经典文献资料、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资源的上网,扩展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第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在新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我们侧重考核医学生的体验、分析、思考、综述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如在《医学文化学》课程中,我们采用分段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互相进行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第五,加强质量控制。对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由学校教学督导和学生进行评价,对质量不高的课程要停课整改;对限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另一方面加强质量控制,所有教师申报开设选修课程都必须经过医学人文教研室和教务处的审批。

     四、积极推动隐性课程建设,以内化机制提高教育效果

     首先对内化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出整体性、活动性、主体性的内化原则。其次,积极开展隐性教育活动:举办高水平人文素质讲座;组织高品味的校园人文活动,如举办“成医英才”辩论赛、人文知识竞赛等;开展富有医学院校特点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如赴医院、农村参观学习,访问先进人物,旁听医疗纠纷案件,临床医德见习与实习,床边医学心理咨询等。再次,在人文环境平台建设方面,充分挖掘教学设施、办公设施等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增设人文景点、悬挂医学名家的名言警句和校训、树立医学生誓言碑等。最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全面深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橱窗、宣传栏、校报等开展人文宣传。

    五、我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

    1、明确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内涵与结构和医学生人文素质素质教育的目标,实践中坚持了“以生为本、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2、构建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体系。显性课程由基础课程、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主要包括第二课堂和人文环境平台两个部分。

    3、提出并实践了“思想·心理·行为”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形成并实践了发展性评价方法,PBL、“讨论式”、案例式和“情景教学”等启发性教学方式得到有效运用,实践(实验)教学环节不断完善。

    4、在国内医学院校率先开设了《医学文化学》课程;形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精品课程体系,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创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获成都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六、我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应用情况与效果

    应用情况与效果包括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系列教材,六门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个校级优秀团队,从而使得我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得到了提升。

    1、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文化概论》、《医学文化学》在我校作为教材进行使用。《医学文化概论》2010年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副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参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沟通学》被全国多所高校(如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昆明医学院、滨州医学院、辽宁医学院等)采用。

    2、《医学心理学》2007年被确认为省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医学伦理学》2010年、《医学文化概论》2012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2年被确认为校级精品课程。六门精品课程的课程资源全部上网,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3、《医学沟通学》课程实践性教学、《医学文化概论》课程小组讨论式教学、《医学伦理学》课程采用的PBL教学模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等在我校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有较大影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做法、经验及教学建设在全校具有示范作用,《医学文化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三个教学团队先后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学团队。

    4、发表的《医学教育实践中的文化悖逆因素分析》(《成都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高等医学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医学与哲学》2010年第11期)、《我校图书馆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体会》(《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3期)、《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期)、《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医学与哲学》2011年第8期)、《“思想·心理·行为”医德教育模式探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年第5期)、《医学生沟通焦虑状况及其对学习的影响》(《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年第5期)、《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年第2期)、《临床药学生人文教育现状与反思》(《医学与哲学》2011年第4期)等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对学术界研究有关教学团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的教学理论有借鉴与促进作用。《中西文化碰撞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探微》被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2011年荣获四川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协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2012年被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评为“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5、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人文素养,而且对促进我校专业教育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一,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主动性增强、积极性提高,如在《医学文化概论》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组织的小组讨论达500余场次;学生参与医学人文科学研究的热情有所提高,学生发表与医学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有所突破,如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何渊(第一作者)的《浅谈医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一文发表在《医学与哲学》杂志2007年第5期上,护理专业学生唐丽丽(第一作者)的论文《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课程反思日记的质性研究》一文发表在《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第11期上。第二,学生积极参加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我校学生自行组织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平均每年达50余场次,在实践中自身人文修养得到提高。第三,学风与考风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学生到课率明显上升,迟到和缺席率降到1%以下,课终考试作弊与违纪的现象大幅降低,2009年学生考试违纪作弊13人次(在校生5299人),2011年降到11人次(在校生7360人)。第四,学生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显性课程的平均满意率达85%以上。第五,学生人文素质隐性课程的质量与品味显著提高,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0年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项1项,2011年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第六,学生的人文修养与专业素养同步发展,综合素质特别是动手能力等到显著增强。如我校学生王丽、杨蓉、黄思思、徐锐等四位同学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我校袁在静、郑文彧、蒋仕秋、林亚鹏4名学子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又荣获二等奖,我校梅小婷、李菊、吴万江、元红艳等4名同学组成的团队,在《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再夺二等奖。

 

 

 

学校站群平台 | 新校区教工住宅建设网 | 迎评促建专题网 | 学校各单位网站 | 学校教务管理系统 | 办公系统 | 学校图书馆 | 学校网络课程 | 学校首页